第190章
另外两人也想跟着,却被夫子一个瞪眼吓退了回去。 在这一处山岗的角落,李从愠靠着一块山石,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字卷一点点展开,有种生怕力气大了撕碎,力气小了被风吹走的感觉。 上面的墨迹崭新的字呈现在眼前的时候,李从愠的心跳又开始不由自主地加速。 “原来伯爷爷写的是这首词啊,北晏名士白孝节的《望天雨》!” 在南晏那边自然一直是以“大晏”自居,但在大庸这边,显然南北两都时期的大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。 不过李从愠这会可没心思考教易阿宝的功课,他的视线难以从纸张上挪开。 “阿宝,当初那一幅《乾坤变》,就是出自你伯爷爷之手吧?” “呃,夫子,那个,您别怪我啊,我也是觉得不该让太多人知晓,而且我伯爷爷这人吧,他也不喜欢张扬……” 李从愠这才看向阿宝,点点头道。 “做得对,以后也不要大肆宣扬,那个,不知可否知晓你伯爷爷的大名,以及他是否在朝为官?” “他叫易书元,官倒是没做,也很少回家,上次回来都好几年了……” 那便是个隐士了! 本以为曾经所见的那字,是已故高人留下的墨宝,没想到尚在人间,没有名传天下只能是对方不想,而非不能。 李从愠定了定心神,再次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字收起来,随后看向易阿宝道。 “阿宝,家中长辈归来,你自当回去看看,只是不知你那长辈会不会不喜外人拜访啊?” 易阿宝虽算不上绝顶聪明,但肯定也不笨,听这意思已经很明白了。 “夫子放心,我伯爷爷还是很随和的,对了,学生家中有些典籍破损不全,想要请夫子回去帮忙查看,学生好查漏补缺将典籍或买或写来补全!” 李从愠顿时笑了。 “孺子可教也!哦对了,那位和你伯爷爷一同饮酒观景之人,你可认识?你伯爷爷叫他黄公,应当也不是寻常樵夫才是!” “这……我就不清楚了,没见过,也没听伯爷爷提起过的……” 易阿宝下意识疑惑地望向那樵夫离去的方向,不过心中却微微诧异了一下,因为左右和前方山道上,居然都看不见那樵夫了。 虽然是在山中,但这一片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,对方明明也没走多久啊。 阿宝的视线回转,掠过山神庙的时候心头忽然又是一跳,但却没敢把一闪而逝的荒唐念头说出来。 南山岗附近,易书元走着走着,在山中疯玩了许久的石生和灰勉就窜出来了。 “师父~您看我们找到了多少好东西哈哈哈!” 石生兴奋地大喊,灰勉也在他头上“张牙舞爪”,原来此刻石生和灰勉找了许多菌菇,那手上捧着麻袋装着,数量可着实不少。 “哦呦,这可是好东西!” “哈哈哈,里面还有很多野果和松塔呢!” “不错不错,不至于空手回家!” 走过南山岗,两座坟冢在这两年似乎是又被修缮整理过,垒起了石架子,山岗上也多了一部分台阶,但这些对于已故之人来说其实意义不大,坟包完整便已足够,对于已经是空坟的此处更是如此。 易书元整理了一下坟前坟后的杂草,对着后方的竹林学了几声画眉叫。 “唧唧~~啾~唧唧唧唧~~~” 远远也传来一些鸟叫,等有一些小鸟飞到竹林这边的时候,易书元早已经带着石生远去了。 …… 易家比几年前其实没多大变化,以弟媳赵氏和弟弟保康的性子,除了磨坊和田地的长工,其实也不舍得雇佣人的。 只不过易勇安夫妇也有自己的想法,所以如今的易家的家里也雇了两个小家丁。 易书元带着石生回家的时候,两个看起来也就十六七岁的家丁正在鼓捣着修理一辆板车,已经把一个轮子卸下来了。 “是该上点油了吧?”“不是,你看,轴都裂了,得找硬木重新做一个,先用绳子扎紧,这个还能凑活着用一段时间,油也得上,唉,你看什么呢?” 见同伴站了起来,另一个小家丁也转头,然后就看到了提着提着袋子捧着菌子的易书元和石生。 看易书元一身儒士打扮,小家丁不敢怠慢。 “呃,这位先生来此有何贵干啊?” 问是这么问的,但他们总觉得眼前的儒生看着有些眼熟。 易书元笑了笑。 “我回家。” 回家?两个家丁愣了一下,随后几乎同时反应了过来,其中一人更是脱口而出。 “您是大太爷?” 易书元一听这称呼就乐了,真就超级加辈呗! “家中可有人?” 听到易书元这么问,两个家丁连连点头,赶忙放下手中的工具等物,显然在家中也早就被嘱咐过有关易书元的事,只是第一次见心中难免激动。 “有的有的,大太爷您快请进!” 两人赶忙进去,嘴里还不停相互嘀咕。 “我就说怎么觉着眼熟呢!”“大太爷您果然和少爷说的一样年轻!” 说完又扯开嗓子喊起来。 “老爷,夫人,大太爷回来了~~~~” “大太爷回来了~~~” 易勇安这会在后院惬意地喝着小酒吃着小菜,酒是常去打的那种,菜是自己网的鱼。 这会听到外头家丁喊着,易勇安不由微微一愣,他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。 大太爷? 忽然间,易勇安狠狠一拍大腿。 哎呦我滴娘唉,是大伯! 易勇安放下碗筷起身就往前院冲,一边冲还一边喊。 “快,快去叫老太爷回来——大伯,大伯您回来了吗——” 易家大门口,易书元倒是没有马上进去,他看向大门外一侧的院墙,那边正有一个拿着拐杖的老翁现身,向着这边拱手行礼。 易书元向着那边拱手回了一礼,然后才进入了易家大门。 易保康差不多快七十了,在大庸任何地方来说都算是年事已高了,但易保康身体依然十分硬朗,虽然同村老人很多身体也不差,但没一个像他这样还能轻松干重活的,这会闲着无事还在帮同村的人挖藕节。 一群人在藕池里卷着裤腿干活,头发皆白的易保康比年轻人干活都有劲。 “易太爷,今年这藕可鲜甜呢,你们家都收么?” 因为为人憨厚且身份地位不低,能很乐意帮衬村里,如今村中的一些年轻一辈,也都会尊称易保康一声“太爷”。 “收,都收,价格一定公道!” “哈哈哈,您的话我们肯定信得过啊!”“哎哎哎,黄鳝!” “抓住抓住,唉!”“嚯,好大一条啊,看着颜色都很鲜亮呢!” “还是易太爷眼疾手快啊!” “哈哈哈哈,鱼篓子拿过来……” “就在您腰上啊!”“噢噢噢哈哈哈……” 易保康逮着黄鳝开心的时候,那边田埂上已经有家里人奔跑过来,一边跑一边喊着。 “老太爷,老太爷,您快回去吧,大太爷回来了——” 兄长回来了? “我先告辞了,你们忙!” 易保康甩了甩手上的泥巴,赶忙朝着田埂那爬了上去。 “什么时候回来的?” “就刚刚,您快回去吧!” “哎哎!” 易保康拖上草鞋,在田埂上健步如飞,也看得一些藕池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暗暗咂舌。 “易太爷一大把年纪,身体比我还好……” “哈哈哈哈,你们这些小崽子不懂了吧,易家人身子骨都好!” 易家院内,赵氏正在殷勤地为易书元泡茶的时候,易保康就回来了。 易书元一看弟弟这样子,腰间挎着一个鱼篓子,卷着裤子满腿泥,虽已经是附近乡镇的一大富户,但依然是个易书元乐意见到的“泥腿子”。 “兄长!这次不急着走吧?” 易保康边说边跑,很快到了客厅之中。 易书元这次本来也不急,站起身来伸手同易保康的臂膀握在一起,感受着易保康手中的激动的力道,点点头道。 “这次不急着走,在家住一段时间。” “多久啊?可别三五天转眼又要走!” “可能住个三年五载呢!” 听到易书元这么说,易保康顿时脸上笑容灿烂。 “好好好,住久一些,不,最好就别走了,我也不催你找老伴了,不走就好!” 你还没忘这茬呢? 易书元顿时有些哭笑不得! “哎呀,什么老伴不老伴的,大伯这周正的样貌,怎么地也配得上年轻一些的!” “爹娘,别说这事了……” 易勇安看易书元脸色古怪,赶忙出来圆场,易书元也是无奈,自己这弟弟和弟媳只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。 这会石生在一旁双手捂着嘴,努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,但还是忍不住乐,就连灰勉都忍得很辛苦。 第410章 旧识境遇 易书元回来自然是易家的大事,易保康一面准备派人去月州,想要从月州书院把易阿宝叫回来,一面又叹息兄长七十的时候不在家,否则怎么也得风光办个七十大寿。 当然,派人去月州这件事是被易书元拦了下来,毕竟月州书院的一部分人现在就在阔南山上,回家之前易书元已经见过了,自然不用另行通告。 快则当天晚些时候,慢则一两天之后,易阿宝一定会回家的。 易家的大院里面,易家人都忙活开了,易保康则是亲自操刀,准备在大院内杀鸡宰鸭,其他人也忙里忙外,易书元想搭把手都不行。 易勇安有一颗钓鱼佬的心,硬是拿上杆网和其他渔具要去给易书元弄河鲜,石生则欢天喜地的带着灰勉一定要跟去看。 整个易家一起动手,一顿丰盛的晚餐已经可以预见,当然还有易书元带回的一个食盒,正是此前分别从同心楼和醉宾楼租来的两个食盒之一。 而当天下午,易阿宝就带着李从愠一起回家了。 人还在村口,就有村里人频频打着招呼,易阿宝两人也是边走边回话。 “易家公子,你家大太爷回来了。” “我已经知道了!” “阿宝~你伯爷爷回来了!”“快回家去——” “我已经知道了叔公!” “这位是谁啊?” “书院李夫子!” 每当这时候,李从愠就会赶紧拱手向着这些似乎年纪和他差不多的村中人行礼。 “鄙人李从愠!” “噢噢,是书院的先生啊……” 村人大多是对夫子肃然起敬的。 两人一路打着招呼回来,还碰上了在村里买新鲜鸡鸭的家丁,一阵少爷长少爷短的带着两人一起回去。 一到家门口,家丁提着鸡鸭先一步进去就吆喝开了。 “大太爷说得真准,少爷回来了~~~” 大院中忙活中的人抬头一看大门,果然易阿宝和李从愠已经在门口了,一个轻松自在,一个则愈发紧张,好似学生和夫子的身份互换了。 “伯爷爷,爷爷、奶奶、娘,我回来了,还带着夫子一起回来的,请,请夫子帮我修书呢……” 等着易阿宝一串人叫完,李从愠赶紧掐准时机上前几步,拱手面向易家人。 “来时仓促还望海涵,李从愠叨扰了!” 其实李从愠不是第一次来易家了,但这次比第一次更拘谨。 “夫子能来是看得起咱易家啊,别客气了!”“对对对,夫子来了再好不过了!” “快请快请!” 李从愠连连拱手,又上前几步,面对易书元,他更是单独行了一礼。 “易先生,李从愠有礼了!” “李夫子客气了,来者是客,我给你泡茶!” “不敢不敢!” “对,兄长你招待夫子再好不过了,我们都是老粗!阿宝则是个孩子,上不了台面。” “爷爷,我已经长大成人了!对了爹呢?” “带着石生一起去打鱼了。” 易阿宝笑了笑,走向易书元和夫子那边,促狭一句道。 “我爹要是没打着鱼,准会从村人那边买一条回来!” 这一句也逗得院中不少人发笑。 实话说李从愠一大把年纪了,一辈子都自诩光明磊落克己复礼,但这次真就是厚着脸皮上门,心中多少也是忐忑的,这回算是放心了。 …… 入夜时分,村口土地庙处,一股清风吹到此处,从风中走出的人正是易书元,并且此刻的他手中还托着一个托盘,上面有两盘菜肴一个杯盏。 这也是一个小庙,就只有半人高,易书元将菜肴放到石块做的神案上。 随后易书元才刚刚放下杯盏,一缕烟雾从庙中神像上飘出,落到面前的地上化为了手持拐杖的土地公。 一现身,土地公就赶忙向着易书元行礼。 “小神拜见易道子仙长!不敢受仙长供奉,还请仙长收回!” 开什么玩笑,听说易道子一拜直接把开阳水神给拜没了,纵然知道仙长应该不会害自己,但胆子小啊! 灰勉这会居然也在附近,但它不是跟着易书元出来的,而是本来就在外面玩,爪子上还逮着两只秋后的蚂蚱。 “先生,您凶名在外啊!” 显然,灰勉看得很通透,但土地公可不敢说通透,即便是听到这话,也是吓得一哆嗦。 “不敢不敢,仙长莫要误会啊!” 易书元笑了笑。 “土地公不必忐忑,易某这又不是上供,只是送两盘菜,赠一杯酒罢了,你确定不要?” 说罢,乾坤葫芦已经从易书元袖中飞出,他拔开葫芦嘴就往神案上的杯盏内倒酒,酒液才出一缕,酒香已经扑鼻而来。 一股醉意的芬芳流动在周围,闻之让土地公精神一振。 仙酒! 这会灰勉将两只蚂蚱丢入口中,窜到了土地庙前,见土地公此刻的反应,毛茸茸的貂脸带着笑容学着易书元说了一句。 “唉,土地老儿,你确定不要?” “呃,这,仙长赠,怎敢辞啊,小老儿多谢了!” 土地公拱手再行一礼,易书元盖上酒葫芦回了一礼。 “土地公客气了!请慢用吧,易某家中还有事,就不久陪了。” “是,仙长请便!” 易书元点头之后又化为一阵清风消失在了昏暗的土地庙前,这里也就只剩下了灰勉和土地公,而后者则下意识看向这小貂。 “看我干什么,你请便吧,我走了!” 话音落下,小貂已经窜没了影子。 土地公脸上露出的笑容将皱纹都挤到一边,拐杖放到一边,双手端起酒盏,轻轻一嗅就已经陶醉其中,再抿了一口,身子都不由微微哆嗦一下…… “啧~哈……美啊!” …… 易家人夜晚酒足饭饱之后,易书元就在家中书房内摆开文房四宝,展开自己的书册,一点点将心中之书记录其中。 除了石生这个弟子,李从愠和易阿宝此刻也在书房之中。 虽然有很多问题想问,但却不知从何问起,又不知会不会显得突兀,毕竟一些基础的事情,在来易家之前,李从愠已经询问过易阿宝了,剩下的则可能会比较敏感,不如不问。 而易书元一开始书写,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,而他也不避讳什么,毕竟写的只是故事而已。 李从愠开始还有些扭捏,见易书元十分大方,也渐渐放松起来,和易阿宝一样,凑近一些欣赏书法,也看着书上的内容。 “莫山以北?那不就是南晏的地方?伯爷爷,您写的是什么啊?” 易书元手中的笔不停,一边写一边回应一句。 “算是一段发生在南晏的故事吧。” 李从愠认真地看着易书元写下的每一个字,心中明白书中定是长篇。 阿宝说自己伯爷爷是说书人,原本李从愠还不太信,现在想来确实是古往今来奇人异士多有所好。 …… 大庸京师,承天府衙门,林修此刻也正在挑灯书写,最后一笔落下,又用官印扣在文书上。 做完了这些,林修才算松了一口气,终于又完成一桩案子。 此刻林修身边的人,正是当年元江县衙的捕头杨平忠,只不过现在也是承天府府衙的诸多捕头之一。 就如易书元和老教头最后一顿酒时说的那样,放现在的眼光看,当年的元江县衙确实是卧虎藏龙,哪怕是杨平忠,探案能力不说,武功比起曾经也是突飞猛进了。 哪怕是当年的楚航,也能算是半个元江县衙的人,至少关系很近。 用易书元的话说就是,心气一开,万事可期! “大人,该用膳了!” 杨平忠这么说着,朝着一边招了招手,早已经等候的一名衙役赶紧端着饭菜上来。 简单的一荤一素一碗汤和一碗饭,虽然都凉了,但林修这会心情大好,吃得格外香甜,一边吃还一边和杨平忠讨论着。 “仗势欺人的事情我见多了,在如今的大庸还敢这么嚣张的还真不多见,我不但要办了他,他舅爷我也要在圣上面前参一本!” 林修说的是这次遇上的案件,有人千里迢迢来承天府告状,虽然对于原告来说有种一条绝路的感觉,但在林修这,这案子还不至于办不了。 “是是是,大人您快吃吧!” 林修笑了笑,赶紧扒饭。 这时候,一名衙役快步跑了进来。 “大,大大人……” “什么事结结巴巴的,快说!” “大人,那个……” 衙役凑近林修耳语两句,后者顿时瞪大了眼睛,随后立刻放下碗筷,戴上桌案边上的官帽,起身匆匆出去,杨平忠听劲不差,也听到了刚刚的话,赶忙一起跟上。 片刻后,官邸内的书房处,林修等人跑来的时候就看到有便装侍卫在外头,他进门就立刻躬身行礼,杨平忠在一旁也跟着行大礼。 “承天府尹林修,拜见圣上!”“拜见圣上!” 站在书房书架前看着林修藏书的人转过身来,正是当今的大庸天子。 “免礼!” “谢圣上!” 林修走近几步,杨平忠不敢上前,看了一眼站在书房中的太监,随后退出去关上了门。 大庸天子看着依然拘谨的林修,不由笑了笑。 “林爱卿,有人参了你一本,说你贪赃枉法滥用职权,甚至诬赖朝廷命官,借机铲除异己。” “什么?” 林修愣了一下,立刻勃然大怒,更是明白谁在使坏,但脸上却依旧严肃,内热外冷。 “哼,动作比我还快,陛下,是不是卫义红?” 皇帝也不卖关子,点点头道。 “看来你是有准备了,注意小心一些,别的朕就不管了!” 皇帝亲自来提醒,林修心中顿时生出强烈感动,有君如此,臣复何求? “圣上放心,臣心中有数!” “嗯……其实提醒你是一件事,同时朕也是想出来随便逛逛,就来你这走走,听说爱卿这些年也算博览群书了。” 林修走进几步,笑道。 “圣上见笑了,臣本不是什么博学之士,如今身处此位自然谨小慎微,更该充实自己,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!” 皇帝没有说话,沿着几个书架走着,除了正常的书册,上面也多得是一些卷宗要案,更有史册典故等等,不过有一部书的书壳却让他的视线一顿,因为和其他书实在是格格不入。 “《元江县志》?” 皇帝诧异地转头看向林修。 “林爱卿,你怎么把元江县的县志给带出来了?” “这……” 林修顿时尴了个大尬,耳边仿佛又回荡起当年县中同僚吴明高的喋喋不休…… 第411章 当年隐情 林修做元江县令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,当时的林修对于现在的林修而言还只是一个芝麻小官。 不过不可否认,元江县的日子也是林修飞黄腾达的开始,自然会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,不过把县志都带出来,实在是让大庸皇帝也有些哭笑不得。 林修自己虽然尴尬,但皇上问话不得不答,便只好回答道。 “陛下,臣不敢欺君,这《元江县志》臣之所以带出来,一是为了激励自己勿忘初心,二也是对这县志原稿实在是爱不释手,厚着脸皮命人抄录之后,就将原稿带出来了……” “哈哈哈哈哈……” 皇帝笑了起来,没想到林爱卿也有这一面。 林修的承天府衙门的形象,可以说一方面是皇帝有意塑造,一方面是林修确实是可造之材自己也争气,才渐渐在整个大庸都有了名气。 于民间更多一层最终的希望,于官场都多一层威慑,甚至于江湖也会改变一部人行极端事的考虑结果。 对于如今的林修,这点本也在当初职权之内的事,皇帝自然不会怪罪。 “一部县志令你爱不释手,定是当年的大案也写入县志之内吧?” “陛下圣明!” 听到林修的回答,皇帝笑着点了点头,这便是重身后之名了,有此心念,便更会惜身。 “爱不释手的便是记录你当县令那几年的一册吧?” “呃,不敢欺瞒圣上,最爱之处自然是那,但对于整部县志,微臣都十分爱惜!” 皇帝又微微诧异一下。 “哦?” 看到皇帝这表情,林修只好又补充一句。 “陛下打开看看就知道了!” 这下子,皇帝的好奇心是真的被提起来了,他将外封书壳打开,里面是码放整齐的一册册书本,然后拿起最上面的一册看了起来。 只一翻开扉页,大庸皇帝的一双眼睛便被缩在了书面之上,眼中瞳孔也不由微微散大。 “良喜,把县志都拿过来!” 皇帝这么说着,人已经走到了属于林修的书案边,随后坐下来仔细观看。 一页接着一页,虽然只是想这么翻过去不尽阅上面内容,但皇帝却不由自主地看得越来越细致,章良喜则将整部《元江县志》全都搬到了书案上。 足足一刻多钟,皇帝都依然在翻第一册,随后忽然如梦初醒,又拿过几册分别翻开几页,果然字迹一般无二。 “这,这……林爱卿……” “臣在!” 皇帝抬头看向林修,即便此刻脸上也是惊色未消,这在他身上是比较少见的。 “这《元江县志》可是一宝啊!” “陛下圣明,此字,不输于燕沁,微臣实在是喜欢啊……” 林修这么说是因为他是臣,还需要保有余地。 而皇帝则不需要,他摇了摇头笑着看向林修。 “只是不输么?” 说着皇帝又看向书本上的文字,心中挣扎了一瞬,便又看了起来。 “看来今晚,朕要在林爱卿这边多待一段时间了!” 此书是林修的心头好,皇帝虽然也喜欢,但不想夺近臣之所爱,甚至他都不提起这一茬,只以在此多逗留一会看书,算是表明心态。 这也让林修心中略显复杂,也有微微松了一口气的感觉,至少面对当今圣上不必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但也有一些忧虑。 不过皇帝其实还有另一重想法,能写《元江县志》,就能请来写别的。 我不夺人所好,直接请人便是了,所以皇帝也不急,先悠闲看一会书,这也是大庸天子的定力。 借着这县志,加上场合也合适,皇帝便也和林修聊起了当年之事。 十几年过去了,一切早已尘埃落定,有些当年不方便说的话,不方便公开的事,在这种君臣相宜的私下场合也能聊一聊。 “林爱卿当年‘借鬼伸冤’这一计,确实妙绝,但也是无奈之选啊!” 说这句话的时候,皇帝特意找到了当年县志中有关此案的一篇,看完才这么对林修说的。 其实若说得严重一些,眼前皇帝提及此事,在林修这就是送命题。 说确实是用了这种计策的话,那就是当年欺君,还引发后续一系列动荡,妥妥死罪;若没用计策,真的有鬼伸冤的话,那皇帝未必信,信了更是以怪力乱神蛊惑圣听,林修自己也不想把皇帝往这方面带。 但眼下还不至于多危险,林修这会心中略微有些纠结,但想了下又释然了。 “陛下圣明!” 终究是不想让皇帝被怪力乱神之事牵扯心神。 “不怕朕治你个欺君之罪?” 皇帝玩笑一句,林修此刻则表现出了当年易书元问他此案之事时候的那种状态,三分平静三分激动,也剩下几分洒脱。 “臣当年本就是是豁出去了,当年不怕,只求死得其所,如今深知陛下乃不世之明君,如何又会怕呢!” “哈哈哈哈哈哈……” 皇帝大笑起来,一边的章良喜脸上也是不由露出笑容。 “林爱卿也学会拍马屁了!” “不敢,臣所言句句出自肺府!” 皇帝笑着摇头,伸手指了指旁边。 “坐吧,别一直站着。” “是!” 林修就在一旁坐下,视线也不由被书册吸引,这字看一次入神一次,常读常新,令人精神愉悦。 良久之后,皇帝终于还是问起了关键问题,似是十分漫不经心地随口问了一下。 “编撰县志之人不至于还在元江县中吧?朕少见如此神妙书法,于当代人中更是绝无仅有,不该默默无闻才是!他叫什么名字?” 林修不由看了皇帝一眼,下意识站了起来。 “回圣上,其人无心官场,也不想名传天下,甚至不愿在县志上署名,当年公务完成之后,便告辞离去了,乃是当时元江县衙门一位奇人,名曰易书元……” 当初易书元说无心官场,那会的林修觉得对方也就是玩笑或托词,但如今久见此书,也有种明晰对方心境的感觉。 “无心官场”这句话让皇帝不由想到了易书元。 只是当听到林修的最后一句话,皇帝心中一震,猛然抬头看向林修,将后者都吓了一跳。 “那公堂上替冤魂开口之文吏,也是他吧?” 这倒是让林修惊愕了,自己并未提及此事,皇上如何猜出来的? “确实如陛下之猜测!” 口技! 皇帝在这一瞬间,有种惊雷天响的感觉,将当年元江县,乃至月州,甚至是梧州等一系列事又重新串联了一遍,自觉也明晰了当年隐情了! “原来易先生当时也在元江县,他也在元江县!” 皇帝那略显失神的喃喃自语,让林修也心惊不已,但还不容他细想,皇帝的视线就重新看了过来,只是比起此前,明显多了几分激动。 “林爱卿,衙门录用当查清人员跟脚,这易先生的籍贯和住址,你可还记得,速速道来,不得隐瞒,若是记不起来,也快快去查!” 看这情
相关推荐:
孤男寡女
盖世神医叶秋白冰
甜甜的[竹马竹马]
恶毒女配身后的极品男人
粉绸
老千生涯
娇滢
伴侣沉迷搞钱总是不回家怎么办
带着化妆品穿到古代赚大钱!
新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