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
少年,被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一通游说,竟也有半途加入的。 新任淮南道道台发觉事情不妙时,海通手底下信徒已达二三百人。甚至有了明确分工,将海通这个“明光福使”伺候得跟神佛也似。 海通将“善心娘娘”封为正宫,另有后宫十余位娘娘,手下还有 “地剑将军”“天星大臣”等等武将文臣。 这帮人赶起路来,有专人吹笛吹笙,所有人跟在海通大轿后五步一跪,口中大喊着“海通大师,慈悲普渡”“修佛不苦,海通升仙”等等口号,比戏班子还热闹。吸引百姓围观,看得人多,入套的也就越来越多。 新任淮南道道台知道此事处理必须决断,他也是个能干的,当机立断请了青州都督府调兵,将这帮子人一网打尽。 外围那些入戏不深的,毕竟只是愚昧而不痴傻,见了官兵就哭爹喊娘地投降了。核心那些被海通蛊惑得五迷三道的,尤其是那些“娘娘”“将军”“大臣”,为了掩护海通逃走,竟也想和官兵硬碰硬,举起锄头就往人的脑壳上砍,眼神中没有丝毫人性。 结果最后一清算,走失百姓全数落网,唯独漏了个海通。 新任淮南道道台把人和案子往青州知州的衙门里一递,青州知州本就因为袁斐瞎献殷勤,生怕被扯下水,正是着急上火,一迭声叫人赶紧抓人,青州上下全境搜捕。 海通并没有外逃,他从山路回了淮南,甚至靠着信徒接应,混进了淮南道的大狱里。 海通将那“善心娘娘”的头活生生砍了下来,剥去皮肉,剩下血淋淋的一个头盖骨,说是佛祖显灵,知道“善心娘娘”的冤屈,将“善心娘娘”在狱中点化为了血舍利。 他用这个血舍利招揽剩余信众,开创“通天佛意教”,让信徒在淮南各地张贴成仙入教榜,领着一拨人,逃进深山老林去了。 这等妖邪祸害,竟然在眼皮子底下大张旗鼓地逃走,甚至有伺机东山再起的意思,且不说这人究竟是如何骗得如此多的百姓信任,就说淮南道衙门的底层人员混入了多少海通信徒,光是想想,就把淮南道道台吓得够呛。 今天只是入狱行凶,下一回,不得要了他的小命?淮南道道台险些被吓得辞官。 于是,等消息一层层报到顾烈的案头,顾烈都要给这些人气笑了。 打着佛道的旗号妖言惑众,也不算什么新鲜事,命案出了一桩还不够,竟然在眼皮子底下出了第二桩,而且第二桩杀人还是用了如此恶意血_腥的手段。 死的不是个好人,那也罢了,问题是这种惊悚血案,消息不但没有压下去,还放任民间传得沸沸扬扬,变相使百姓对这个海通好奇,等于白送给海通神化自身的材料。 这些人,拿大楚江山玩儿呢? 第135章 恻隐之心 袁斐是为了讨好这位青州知州出的事, 就算青州知州没有直接参与, 可远房亲戚出事, 既然求到了袁斐那里,不可能没有求到他那里,他袖手旁观, 也是心知肚明,逃不了一个渎职之罪。 顾烈原本有心看看他如何补救,结果看着不堪大用, 既然干不了, 那就别干了。 顾烈下旨,让锦衣近卫把青州知州也押进了京, 同时,火速点了新官上任。 青州知州换了人, 新官上任三把火。 新任青州知州一上台,就给淮南道道台撑了腰, 亲自再度问青州都督府借兵,悄无声息地派兵围剿了海通一帮妖众,将妖僧及连带人等就地斩首, 埋入深山。 撑完腰, 就该打板子了。 新任青州知州责骂淮南道道台处置不力,责令肃清当地不正之风,督促以散播邪异的名义,将石头庙众僧遣散归田,封门拆庙。 干净利落地把案子处理完, 青州知州最后还上折子向顾烈请罪,说自己是担忧妖僧蛊惑更多无知百姓,非常时期非常行事,难免有过厉不慈之嫌,请陛下恕罪。 这位青州知州,其父乃是刚刚告老归田的翼州知州,当真是虎父无犬子。 顾烈点着折子,赞了声“好”。 狄其野全程都没有掺合,当作没听见。 已经三司会审这么大阵仗了,确实用不着他这个定国侯再去凑热闹。 何况,这一回吏部高层震荡,唯一幸存的独苗是右侍郎敖一松,谁都知道那是他定国侯的人,狄其野不掺合,对自己对敖一松都好,免得落人口实。 再说,他还是不明白,顾烈到底想让他明白什么。 明明当初是顾烈千叮咛万嘱咐,说有话一定要直说,结果现在是顾烈自己拐弯抹角绕弯子,狄其野生着气,非常不乐意和他家陛下行周_公之礼。 于是顾烈近来干看着没得吃,路过想亲一口,都被他家将军躲了,只能把一腔饿火全部都冲着这帮贪赃枉法之徒去。 * 三司审罢,定了初步审理意见,细细写明了案件详要,与所有罪状卷宗一起,上交顾烈定夺。 次日早朝,顾烈着人将案犯全数押上奉天殿,当朝宣判,以儆效尤。 淮南道道台袁斐,为谄媚上司,包庇杀人案犯。按《大楚律》该判夺官归田。然而,此案引发淮南当地妖僧惑众,传播邪异荼毒百姓,罪上加罪,判斩立决,抄家。 吏部右侍郎左成岚,滥用权柄,扰乱地方官职任用,收授贿赂,不知悔改。按《大楚律》该判夺官下狱。因为淮南案过于恶劣,罪上加罪,判斩立决,抄家。 与左成岚往来的所有涉事官员停职查办,抄家充公,贬谪边地。 吏部尚书陈棎,渎职不查,按《大楚律》该罚俸停职,如今罪加一等,改判夺官归田。 青州知州,渎职不查,后续处置不力,贬谪边地,已启程南去。 牧廉面无表情地念完判定,群臣心里都打了个突,开国家臣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地位,顾烈平日里也愿意给三分面子。 虽说当年顾烈雷厉风行地处置了祝北河,但那毕竟是开朝立威,而且,祝北河赋闲一年,毕竟还是起复了,好好当着大理寺卿当到现在。 他们都知道,犯了事再求情,在陛下这里是没用的,陛下向来支持三法司秉公执法。 但他们谁都没想到,左家人犯了事,陛下不仅不开恩,还罪加一等给判了斩立决! 左家还有个左朗在为国戍边呢。 这就说明,就算是开国家臣,就算家族枝繁叶茂,只要你这根枝桠出了错,大楚朝虽然不会将你的罪牵连家族,可也不会对你留情,必剪无疑。 顾烈高坐于龙椅之上,先看向陈棎:“你可有话要说?” 当初也曾雄心壮志,也曾一腔热血,可天长日久,一步错步步错,再回首已没有回头路,经营半世,到头来是万般皆空。 陈棎满面热泪,伏地一拜:“罪人愧为吏部尚书,愧对陛下,罪人认罪伏法。罪人归于乡间,再不能面见圣颜,万望陛下珍重自身,长命万岁。” 他伏地涕零不止,悔不当初。 顾烈面色不动,再看左成岚:“你呢?” 左成岚讥诮一笑:“陛下,狡兔死,走狗烹,我一个将死之人,没什么好说的。” 群臣变色,顾烈冷静道:“你这不是说了不少?兔死狗烹?你的意思,是暴燕亡魂拖着你的手,逼你买卖地方职位?” 左成岚哈哈大笑:“这满朝文武,我不信他们一个都不曾贪!一个个装得人模狗样,底子里不都和我是一样的东西!今日我左成岚没了命,我无话可说。” 说到这里,左成岚直指定国侯:“我就想问问,陛下,那头功狗,你什么时候玩腻了炖肉吃?” “放肆!” 顾烈霎时暴怒,天颜一怒,如虎啸龙吼,群臣纷纷跪地,不敢直面圣颜。 左成岚强撑出一副不屑神气。狄其野站在那儿若有所思。 顾烈看死人似的看着左成岚:“你心术不正,信口雌黄,污蔑国之栋梁,留你多活一刻,都是老天不开眼。” 顾烈看了一眼锦衣近卫。 “斩。” 锦衣近卫上前捂住左成岚的嘴巴,将他拖下去,推出午门斩_首。 群臣伏地不起,整个奉天殿鸦雀无声。 没跪下的狄其野看着顾烈。 这个至高无上的大楚帝王,好似一瞬间老了两三岁,连鬓边的霜白,都像是更斑驳了些。 他也会老,他们都在一年年变老,狄其野自认心底很清楚很清醒,根本不知道顾烈在担心什么。 可就在这个瞬间,仿佛瞬间老了两三岁的顾烈,让狄其野忽然心头一慌,像是踏空了一级阶梯。 而顾烈也在看着狄其野。 顾烈心里很清楚自己已经做尽了一切,已经为狄其野做出了最合适的安排,就算自己出现意外撒手人寰,狄其野也不会落入千夫所指、孤立无援的境地。 可顾烈还是担忧,还是怕。 他怕自己先走一步,狄其野在这世上毫无留恋地活着;他怕狄其野在自己死后过得不自在、不开心…… 就好像只要遇上这个人,顾烈所有的冷静善谋、英明决断都成了百无一用,只能无休止地担忧着,连身后事也担忧起来了。 “陛下,罪人左成岚伏诛。” 顾烈颔首应了,并不搭话。 狄其野单膝落地,求情道:“陛下,罪人已死,事还没议完,让诸位大臣起来吧。” 顾烈瞪着狄其野,把他那双桃花眼瞪得怒目圆睁,这种时候,你出头求什么情! 数天没给好脸色的狄其野对顾烈眨了一下眼睛,别生气。 顾烈心里恨恨地想,一点都不知道体谅人的倔驴,你不要以为你卖乖有用! 顾烈清了清嗓子,冷静道:“平身。” “谢陛下。” 群臣一一站起,顾烈看了看袁斐,还是问了句:“你呢?” 袁斐本想喊冤,可也知道对着这个铁面无情的陛下喊冤是没有用的,而且陛下刚被左成岚挑衅过,面色铁青呢,但是不喊冤他就要死了!他就是想讨好上司,他没想要惹出这么多事来啊!他辛辛苦苦考上的探花! 袁斐脑子里一团浆糊,面对顾烈的问话,嘴巴抖得厉害,但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,最后哇地一声叹道在地,放声大哭,一直喊着:“陛下……陛下……” 这阵仗看着是够可怜够难堪的,与当初那个金榜题名、金殿说笑的探花郎,简直是云泥之别了。 群臣都难免动了恻隐之心。 顾烈问他:“假若,那个无辜枉死的新妇泉下有知,得知你这个糊涂官罪有应得,你猜她现在是在哭,还是笑?” 袁斐闻言一怔,随即趴在地上不停地叩头,还是哭喊着:“臣知罪,臣知罪,可臣罪不至死啊陛下……” 群臣难免把刚才的恻隐之心收了回去。 顾烈微微摇头,摆手道:“都带下去吧。” 结案入封。 顾烈看着满朝文武,听不出语气地说:“诸位爱卿,咱们君臣,都一日三省吾身,好好为民办事,好好当官,啊?” 群臣悉数跪地,应诺道:“陛下教诲,臣等谨记于心。” 数日后,针对此案中僧侣妖言惑众之事,政事堂商议过后,发了律令。 大楚这些年来重农利民,渐渐废除了人头税,而是实行摊丁入亩,按照亩数收税。譬如,一家三口只有一亩田,那就只收一亩田的税,而不是收整整三个人的税。 这件事暴露出来了僧侣人数过多、无赖地痞投身僧道的问题,不利治理,不利民间风气,顾烈有心整饬风气,于是连带着道士一起倒了霉。 针对这些不事生产的僧侣道士,大楚宣布按人头收税,仅收一般农户的六成,但不论僧庙道观,一律必须劳作耕种,不得用香火交税,必须自耕自种,亲事农桑。 此举成了大楚年间道士和尚打架的源头,自此道士和尚斗殴不绝,但也确实有效遏制了懒汉无赖投身僧道的现象。 大名鼎鼎的楚初十五年袁斐案,自此全数了结。 * 此案一结,群臣们明显收紧了松懈之心,狄其野也没有再横眉冷对,顾烈的心情就松快了许多。 但顾烈的心刚放下,就不得不又悬了起来。 祝北河病重。 第136章 父子相承(三更) 祝北河身体本就是江河日下, 不然, 顾烈也不会特地派狄其野去看他。 顾烈有些后悔, 不该由着祝北河的意思放他主审,早知如此,还是该让兰延之独挡这一面。 但祝北河前一阵精神奕奕, 一定要办好这件要案,连张老也查不出什么异常来,于是顾烈也就松了口。 如今想来, 倒和回光返照似的。 前世, 祝北河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大理寺卿,最后因为顽疾辞官, 辞官三年后病故。 现在不过是楚初十五年,祝北河就已经累病了, 顾烈怀疑与那一场闭门思过不无关系,虽不后悔, 却也是百味杂陈。这话要是说出来,就是讨他家将军生气,因此顾烈只是自己这么想着, 没和异常沉默的狄其野提。 张老亲自去了一趟祝府, 回来对着顾烈叹息。 于是顾烈赶紧按照说好的,把顾昭派去了祝府探望。 临行前,顾烈告诫顾昭:“北河要是对你不满意,寡人是不会给你赐婚的,就看你自己了。” 于是顾昭心怀忐忑, 但面上还是端着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,在容燧嘻嘻哈哈的护送下,去了祝府。 祝府中,倒不似外人猜测得愁云惨雾。 外人不清楚祝北河的身体情况,家里人是再熟悉再清楚不过的,前阵子祝北河异常精神的状态,就连张老都看不出差错来,但祝家四口人心里都和明镜似的。 祝北河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,第一是跟着顾烈起兵,第二就是分家。 他父母偏心偏到了下一辈身上,若不是惊觉大儿子已经被养歪了,就算那日有祝雍老爷子出言相助,祝北河也狠不下心要分家,他毕竟是个孝子。 大儿子在地方任职,对他这个不肯提携的父亲心怀怨恨,祝北河病了有大半年,至今也没有只言片语传来,祝北河固然心痛,却也早有意料,并不惊讶。 二儿子祝寒江是个好的,只是自小在偏心的祖父母那里太过见识了人情冷暖,有些过于敏感自尊,但也是个好孩子,在颜法古手底下做事,也不知是不是老伙计哄他,总之是成日里夸他这个儿子又聪明又好,祝北河心里也骄傲着。 小女儿祝雁湖和她二哥哥是相似的脾性,只是更温婉些,兄妹俩长得也相似,都像他们娘。看起来雪日梨花般的小女孩儿,骨子里是要强的,心地又善,祝北河最疼宠的就是这个小女儿。 还有他的发妻,多年陪伴,跟着他这个闷脾气的人吃苦受累,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深情厚爱,祝北河心里都记着。 现在他这个脊梁骨就要倒了,他真是一个都放心不下。 偏偏妻子儿女都是极体贴极懂事的人,在他面前连泪珠都不轻易落,真是叫祝北河又心疼又心酸。 顾昭进门的时候,下人来报,祝北河想了想,对着妻子和一双子女说:“太子是君,咱们是臣,你们替我接驾才是。” 这话并没有不对,三人到前厅去迎驾,祝雁湖身前立了架屏风。 顾昭一看这个架势,赶忙虚扶了一把,把礼给免了,温和了语气道:“父王派我来探望祝伯伯,反倒劳烦祝伯母与祝兄、小妹费神,倒是昭的不是。” 他本就长得好,更被顾烈教养出了一身不可小觑的王子气度,有傲气也是不卑不亢的,并不会盛气凌人,现下有心表露亲近,口中称呼都刻意家常着,祝夫人感念圣恩,立刻红了眼眶:“陛下日理万机,还牵挂着我家老爷,圣恩浩荡。” 顾昭一本正经道:“祝伯伯是朝廷栋梁,又是伴随父王起兵的长兄,若父王不记挂着他,成什么人了呢?还请祝伯母带路,昭奉命而来,还是该好生探望祝伯伯才是。” 祝夫人掩了泪,对这位太子心生好感,已经当成了自家子侄似的,带着往祝北河养病的偏厅去了。 祝雁湖隔着屏风一见,觉得这位太子,确实是容貌不俗、气度不凡,不知不觉盯着顾昭看,直到似乎与顾昭隔着屏风对上了视线,心中一惊,赶忙垂眸。 回了偏厅,祝雁湖不与兄长同路,
相关推荐:
[综漫] 彩云国纨绔直播中
[综武侠]大家都来万花谷
末日重生之代号屠夫
穿越斗罗之生死簿
桃花孕,农家乐
我家又不是神奇生物养殖场
高武模拟器:我能逆天改命
重生之娱乐圈不安静
燎沉香
至浪漫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