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小说

咖啡小说> 星蕴偃师 > 第278章

第278章

的事情来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祝缨眼下没想再搞新事,她回到刺史府,按部就班地又召了刺史府的官员来安排接下来的事。 “都知道了吧?长史、司马的任命下来了,我要去宣谕各部,到山里转转,顺便将人带下来。他们的宅子都准备好了吗?” 小吴马上说:“早经备下了,再洒扫一下就能住了。” 祝缨道:“要再仔细检查。” “是。” “章别驾应该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,他要是路途顺利,或许我没回来他就先回了。纵小有耽搁,也不至于回来得太晚。他若归来,你们听他的安排。” “是。” “往梧州来的外地人多了一些,要留意安全。” “是。” “李某的案子,若是朝廷无异议,发了文来便照样执行。若有变故,及时报我。” “是。” 因章别驾不在,祝缨就又多说了一些细节,最后说:“我这几日就动身,家里就交给你们了。” 众人一声答应。 祝缨没有提糖坊的事情,也没有再提河东县之类,那些都影影绰绰的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,此时掀开也不过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局面,想处置都不好处置。 然后是叫来了郭县令。梧州刺史治下就在南平县,南平县令是非常重要的。 郭县令极有眼色,一叫就到。 祝缨对他十分和气,并不在签押房见他,而是在书房里一人一杯茶,与他聊天。 郭县令本以为是进山前例行公事的吩咐,不想祝缨开口就是:“你在南平县几年了?” 一句话把郭县令问懵了,这句话一般来说意思都是:我知道你在这儿几年了,但我对你有安排。 郭县令紧张了起来,道:“下官到南平县已五年了。” 祝缨道:“五年,明年就六整年了。” 郭县令诚惶诚恐,多一字也不敢问,就怕说错了:“是。” 祝缨问:“有什么打算?” 郭县令这才觉得,刺史大人是要提携自己了!想一想也是,自己对刺史大人也是尽心尽力的,让干的事儿从来不拖过夜。大人在意的事儿,他都抢着办。难道是因为这个,所以…… 他小心地道:“下官情愿在大人手下接着干,可若朝廷制度不许,下官还是想……稍往北一点,离家近一点,家中父母年事已高。然而调任不由下官做主,便是想活动,也是求告无门。” 他是南方人,往朝廷里也确实没有什么门路。就算送钱,也是捧着猪头找不着庙门。除非中间找个中间人,能干这一行的中间人胃口也都不小,又是一大笔开支。如果不走门路,接下来调到哪儿就不一定了。多半还是平级调动,到另一个县从头开始。 现在上司有意,真是意外之喜。 南平县还是“有点”穷的,往北一点会好一些。当然,如果能够升一级半级的更好。他已经是县令的,直升知府,如果不是眼前这位这样的,也是很难的。多半是某州、某府内的一个属官。 一地的主政和更高一级的属官各有利弊,属官品级未必会比现在的县令品级更高,但如果想一直往上升,这一步是需要的。郭县令将“糖坊越多越富,我越有钱”这个想法抛到了一边,能升官,钱财就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去了。 祝缨点了点头,道:“能干的人在哪里都能做出成绩来,什么远了近了的,都不必在意。不过父母年高,确实令人放心不下。你的事,我记下了。” “多谢大人!” 郭县令正要问给他接下来安排到哪儿,祝缨又说了:“要调你,你也得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才好。接下来几个月,你可要好好干呐!” “是!” 祝缨道:“你去忙吧。” “是!”郭县令忙说。 见祝缨没有再说其他话的意思,郭县令只好先告辞,心道:只要不是明天就下调令,等大人回来,我且有时间好好请教的。又在想大人近来在意的是什么,以及如何准备些礼物等等。不但有给祝缨的,还得再额外备些礼物,总不能让上司为自己白忙活一场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祝缨对郭县令等人都有安排,不止郭县令,其他人她也要稍作调动。这件事她办起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,太好的菜她还点不动,小菜还是能挑个大概的。郭县令在她手下有几年了,做事也在谱。朝廷无论推广宿麦,还是她向政事堂讲的要压下糖价,都需要这样的人具体的办。 将州府里的事安排完,祝缨稍作准备就要带人往山里去了。张仙姑与祝大都担心她,张仙姑还是想跟她同行。 祝缨道:“这是在梧州,有什么事我尽可以处置得了。以后要是回到了京城难道也还是这样?小时候都还放手让我出去呢,现在倒不放心了?没事的,我先去福禄县,带上小妹她们。” 她硬将父母留在了刺史府,也不让花姐跟随。她不带家眷、不带女仆,外人并无人提出异议。她又带上了祝炼。将侯五、小吴等人留在家中,又将丁贵等四人带上。 到了日子,也有一队商人随尾前行,依旧没有用到梅校尉的士卒。 梅校尉与祝缨在正月里只在灯节见了一面,梅校尉携眷看灯,梧州比往年更富裕些,扎出来的花灯也比往年更好看了。 女眷们看灯,梅校尉就借着热闹与祝缨提一提“回易”,他也想参与贸易。不过这个贸易不是与山中的贸易了,而是参与蔗糖的生意。他不开糖坊,但是他想当个一道贩子。他手上有士卒,劳力完全不愁。近几个月的观察,他觉得这个于他更省心些。山里,人家对他爱搭不理的,山外就大为不同了。 祝缨奇道:“你不进山?” 梅校尉笑道:“那是大人您的路子,我不好走。山里人对我可是防范得紧呐!我不比大人,能在山里置产。” 祝缨一挑眉。 梅校尉忙说:“只要给我货。我原价拿!梧州的糖也是紧俏货哩!” 祝缨道:“原糖坊产量少,别人等闲拿不到,纵拿到了,一路抽税也是头疼,你老兄就不用抽税,是也不是?你要用士卒押运?不怕误事么?朝廷可不许这么干呐!” 梅校尉笑嘻嘻地:“几十士卒就够使了,于兵力无损。再者,梧州地方有大人在,哪里来的战事?” 梅校尉以为,祝缨做个官必有所图,升官、发财两样,以往看祝缨是为了升官的,当然也捎带手造福一方百姓。然而自打知道她在山中建个“别业”,就知道她还要捎带手的发财。从糖坊就能看出来这位刺史大人是个捞钱的好手,山中置业,对,你说是为了给朝廷羁縻,那当然也是,人家能干。可要说她不会捎带手地弄钱,梅校尉也是不信的。 也不知道为什么,梅校尉就认定了,祝缨是个顺手就能弄到钱的人。 地方官员不得在辖区内置产,这是对的,相应的他们还有许多折中的方案。梅校尉不打算去管祝缨这个事,掂量了一下,自己也管不了,干脆“你赚你的、我赚我的”,祝缨离任之后山中别业怎么安排,那就是祝缨的问题了,跟他没关系。 祝缨道:“那你也悠着点儿。我不沾手,你也别沾手,找个中人。” 梅校尉道:“放心!” 两下约定,糖坊扩建之后,多出来的一部分糖的产量给梅校尉。梅校尉往哪里贩运,她不管,第一笔的糖,可以不用现钱,用梅校尉田里的甘蔗折抵货款。等梅校尉周转开了,下一次交易用现钱。秋甘蔗快成熟了。 梅校尉这里,让他的一个妾的兄弟做管事来与项安交易。整桩买卖,明面上与梅校尉和祝缨没有丝毫的关系。只要两下将账做平即可。 一人谈妥交易,梅校尉再次拍胸脯保证:“大人但凡有事,只要一声招呼。” 祝缨道:“咱们都盼着没事才好。” “那是,那是,哈哈哈哈。”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祝缨此行,第一站去的就是福禄县。 她也有些日子没回福禄县了,福禄县如今仍是莫县丞在代理。福禄县上自县丞下至百姓,听说她又要过来了,扶老携幼地迎接她。 福禄县也确是祝缨花心思最多的地方,一入县境便觉得亲切。到得福禄县城,顾翁也穿戴整齐随同莫县丞一同迎接,顾翁身边,乃是顾同的父亲陪同。顾同的父亲因为儿子,如今也算是“有身份”的人了,连顾同的母亲也是外命妇了。一家子脸上都现出一种兴奋的光彩。 祝缨还如之前一样,到了县城就不时与城中百姓聊天,过一阵,又说一人:“你是新搬来的么?我看你面生。” 那人脸也胀红了,不想刺史会同他说话,更想不到刺史认得出他是新搬来的。于是说:“小人是贩马来了,见这儿好就留下来了。”旁边就有人取笑,说他是因为在这儿喜欢上了本地的一个姑娘,于是就定居下来了。 一片欢笑。 祝缨命丁贵取一双银杯给他:“算我的贺礼啦。” 有以前常在街上混的,大着胆子说一句:“大人,我也娶亲了,也有喜礼不?” 祝缨笑道:“给你一把糖吃去。” “好嘞!”他真的跑到了前面,祝缨也真的给了他一把糖。 一路欢笑,祝缨被迎进了县衙,县衙中官吏都聚到她的面前,一齐行礼。莫县丞又说在清风楼设宴款待了等等,祝缨问道:“怎么不见赵娘子?” 莫县丞忙道:“她回家去了,现不在县城居住。” 祝缨道:“派个人送信吧,过两天我进山要经过她家,告诉她一声。” “是。” 祝缨又将县衙看了一回,人人看她的目光都带一点殷切,围随她往清风楼而去。清风楼的宴上,本地士绅见到祝缨都有点小激动。莫县丞不能说不好,他挺好的,士绅能在一些事情上糊弄他。但也有些不好的地方,就是不能像祝缨在的时候为所有人谋更大的利了。 这种心事,又都是不能言说的。所以大家对祝缨格外的热情。 唯顾翁最得意,如果祝缨在福禄县再多呆一阵子,或许别人还有机会,可现在,他的孙子还是独一份呢! 祝缨与父老说些家务事,又问收成之类,又问及气候。顾翁等人都说:“这些年都是丰收,不是大丰年也是小丰年,都是托了大人的福!” 祝缨却对莫县丞说:“去年我没有来看,水利道路都还通畅吗?” 莫县丞忙说:“都不敢懈怠的!全赖大人打的底子好。” 祝缨又说到了学校,问博士:“我在州学里见着了不少学生,县学里还有以前的学生吗?新生补齐了吗?都是什么样的?” 博士笑道:“都齐了!全赖大人以前打的底子好。” 无论问什么,他们似乎都要捎上一句“全赖大人以前打的底子好”,到第四个人说的时候,所有人都笑了。祝缨哭笑不得:“能不能不说我了?说也换一句。” 顾翁道:“怎么能不说,这里哪一件事不是大人打好的底子?” 那倒也确实是,祝缨道:“明天我到学里看一看,对了,以前的学生,我记得有超过三十岁的,他们都干什么去了?” 博士道:“都是归家,他们各有营生,也有依旧读书的。大人要是早来两年,他们能早两年上进,或许……唉……” “穷地方就是这样,总有一批人没赶上好时候。”顾翁说。 祝缨道:“我记得有几个人上回办思城县的案子的时候很有章法,我在县里多住几天,你让他们来见我。” 莫县丞急忙答应了:“是。” 由于祝缨不饮酒,到宴散时,人人清醒。 第一天,祝缨先往县学里看了一看里面的学生,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她,她也认识其中一半的学生。此处学生也与州城的学生不一样,见着她的时候拘谨的少,亲切的多。 祝缨又点出了其中几个人,问道:“你们去年往州里考试,发还的卷子都给你们批了,都看了吗?” “是。” 祝缨又指了其中几个她认识的学生,将他们带到了清风楼。几个学生既激动,又有点摸不着头脑,不知道要干什么。待回到了清风楼,却见楼下莫县丞已带了另几个人站在了外面等候。 彼此一照面,心头都是一动——大家好像都共过事。这些人也都是前县学生,因超龄等原因离了县学回家的。不过因为许多人是有亲戚关系,联系也没有完全的断,其中有两个现在还住在县城里呢。 他们所谓的“共事”不是指县学同学,而是他们都共同为祝缨干过一件事“清查黄十一郎案”。他们忙了几个月,不但涉及了田亩、户口,还帮着收状子、分类等等…… 那可真是一段忙碌却充实的日子啊! 现在这是为什么呢? 祝缨道:“都进来说话吧。” 依旧是她上座,莫县丞陪着,学生们都执弟子礼在下面行了礼。 祝缨道:“都坐吧。” 她对这些人说话一句直接,先问离校的学生都在干什么,有没有不能离开的理由。学生们都说:“只要大人有用得着学生们的地方,只管吩咐。”这话说得比梅校尉又真心得多。 又问:“林八呢?” 学生们面面相觑,低声道:“他,回家了。” “没去叫他吗?我这两次回来都没见到他。” 一个学生低声道:“还是为的他姐夫的案子,哦,为的黄家的案子。他……他姐姐死了。” “嗯?” 另一个学生小声说:“回娘家没几天,想不开,上吊死了。” “去唤了他来。” 学生里一个人赶紧起身,跑到林家,将林八郎叫了来。林八郎比之前看着委顿了不少,蓄了须,看着比实际年纪大了一点。他低着头,向祝缨行了礼。 祝缨让他坐下,又问:“你如今在做什么呢?” 林八郎小声道:“学生家里世代务农,如今便在家里帮忙。”他这帮忙也不是下地,就是收个租管个账,再给家里侄子开蒙等等。 祝缨道:“有没有别的打算?随我去州里,如何?” 林八郎犹豫了一下,仍是摇头:“学生习惯在家了。” 祝缨又问:“你愿出仕为官吗?” 林八郎小小激动了下,内心挣扎,犹豫的时间更久,最终还是摇头:“学生自知资质不佳,又驽钝,情愿耕读传家。教家中子侄奉公守法。”他的姐姐到底是死了,他参与了办理那个案子。姐夫是错的,甚至外甥们的下场也有姐姐大闹惊动了天使的缘故。但是毕竟是他的亲人。如果姐姐还在,他也愿意出仕。姐姐死了,那就不行。 祝缨也不勉强他,命人将他送回。 清风楼里,众人一阵叹息。 祝缨道:“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!说回你们吧,读过的书、学过的本事都还记得吗?” 学生们已隐约有了一点预感,都说:“时常温习。” 祝缨道:“当年办黄十一郎的时候,你们都是出过力的。你们的名字也都报上去过,当时朝廷自有考量,没有全准。如今你们大好年华,又读了这些年的书。就这么埋没了也是不应该。”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,本来已熄得差不多的灰堆里又蹿出了小火苗。 祝缨道:“当时虽然没批,我的奏本上都录有你们的名字,也算留了底。现问你们一句话——是要背井离乡的,愿意离开吗?” 已离校的学生中一个最活泼的说:“只要大人吩咐。” 祝缨道:“朝廷推广宿麦是我向朝廷建言的,如今福禄宿麦已计入粮税,是时候推广了。或许需要人,官职不会高,以后晋升也比经过考试的要慢、要难,还愿意吗?” 离校的前学生们有点小激动,音调也有点变了:“是!” 祝缨道:“别答应得太早,如今没做官,听说要做官就恨不得立时答应。一旦有了官身,所思所想就与白身不同,又要想着这样的出身升迁不如人,悔不当初了。” 前学生们争着表白:“何敢如此?”“大人造福一言,是我等表率,我等怎么敢只想自己官禄,而忘却百姓?” 祝缨道:“奏表我上了,朝廷能批几个,都要感恩。能出仕的,都要用心办事。运气不好的,也不许怨天尤人!” 前学生们都说:“是!” 祝缨又看向了仍然在校的学生,这些学生的年纪都不算小了。考上县学的时候就得一十上下,如今又过了几年,都是一十多岁的青年人。又还没考上州学,再过两年也得回家吃自己了。但是他们又确实是能够做事的。 祝缨问道:“你们呢?有什么打算?” 学生们互相看了一眼,由其中一人发言:“学生们全听大人安排!” 祝缨道:“说心里话。不要因为是我在安排你们就都认了。若有自己的安排,只管讲,我不为难你们。不要彼此留埋怨。” 学生们在她面前比州学生还要放松一点:“学生难道会比大人还高明?要是自己没个主意,不如听有主意的人的。咱们信得过大人。” 祝缨笑骂一句:“马屁精!”然后又说,“如此,你们也与他们一样。” 学生们也高兴地答应了,且说:“读书做官,也是为了造福一方,如今提前有了机会,一定用心。” 祝缨道:“书还是要读的,万一谁的名字被漏了,书也误了,以后可怎么是好?要沉得住气。设若这次不成,竟或没了心气儿,自暴自弃,则这样的人以后有机会我也是不会用的。” 学生们忙垂手道:“是。” “君不密,失其臣,臣不密,失其身,告身下来之前,虽父母妻子皆不可对他们讲。今天的事情,谁传出去,谁就没有‘以后’。” “是!” “去吧。” “是!” 他们小声嘀咕,串通着回去要怎么说,最后都说:“大人想起之前办案子时的事,叫我们叙旧。” 莫县丞仍留在了清风楼,低声说:“就怕朝廷不答应。” 祝缨道:“那是我的事。你且想你自己吧。” “下、下官?” 祝缨问道:“邸报看了吗?” 莫县丞忍气吞声:“是。” “新县令就要到了。” “是。” “要办好交割,不许给他挖坑。” “是。”莫县丞答应的声音都快要哭了。他当然知道自己从主簿升到县丞也是搭的祝缨的车,然而在福禄县做主久了,头上降个顶头上司他还是难过。 祝缨道:“难过哦?” 莫县丞抬起脸来,一张老脸苦得能拧出汁来:“下官不敢。” 祝缨道:“你难过什么?他做他的福禄令,你自有你的安排。” 莫县丞还要哭诉,忽然想起来一件事:学生都安排了,难道我也?大人真是有本事啊! 他还真猜对了。 祝缨向来是个不吃亏的人,户部找她往外发宿麦,提供附近各州的种子,她就向朝廷举荐一些人做官。都不是什么要职,一些县尉、主簿之类正九从八的低阶官职,放到县里也能干活。祝缨敢说,经她手里使过、有经验的县学生,比一些不知道哪儿出来的人可靠多了。 梧州这儿继续出种子,那梧州的人就得能做官。很公平!她熟悉梧州,做官人员的推荐名单由她来拟也很合理对吧? 她推荐的梧州人,到了地方上直接就能使,尤其是“种麦”这件事。让他们去外地做官,且有种麦的任务,他们自己就会想办法从福禄县找熟手去种了,比朝廷再费劲巴拉地分配种田人手教授省事得多。办事也尽心。 福禄县是最早种宿麦的地方,莫县丞是老人了,在她手下干活也卖力,代理福禄县期间也兢兢业业没有纰漏,给升个县令,不过份吧?至于哪个县,如果能做南平县的县令就好了。 再来,郭县令在南平县也有些日子了,南府变梧州,刺史府的官员没功劳还有苦劳,都升了。府城的县令在其中也出力了,并且做事也比较可靠,推荐一下也是正常的。 以上人员,除了莫县丞升做南平县令是她特别要求的,其他人具体到哪儿,都听朝廷的安排。 奏本的口气客观平和,通篇都是为朝廷大局考虑,尤其是启用这些学生的理由,绝对能让朝廷省心。且此举也可彰显朝廷公平。 这一份奏本,她认为被批下来的可能性比较大。莫县丞这个“指定”,或许她会落几句埋怨,其他的应该都没问题。 对,她是一次推荐了好些人,但是请政事堂明鉴,朝廷里有多少南方的官?不多。无论什么事,如果你不参与,对他是不会有很深的感情的。如果没有更多的南方人参与进来,南方人对朝廷的感情就不会很浓厚。如果读书空耗时间而没有收获,官学就会成为摆设。 烟瘴

相关推荐: [综影视]寒江雪   帘幕无重数(骨科,禁爱姊妹中篇,1V1)   [哪吒同人]m成为哪吒的白月光   和徐医生闪婚后   Black Hole   高门美人   【黑执事bg】切姆斯福德记事   浪剑集(H)   摄春封艳   作恶(1V2)